首页 百科文章正文

警惕冬季隐形杀手,低温与冻伤的隐形威胁

百科 2024年12月06日 12:51 21 彤蜚

在寒冷的冬季,大自然似乎披上了一层冰冷的纱衣,将世界包裹在一片银装素裹之中,这份美景之下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低温与冻伤,它们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安全,尤其是对儿童和老年人等体质较弱的人群更是构成重大风险,本文将深入探讨低温与冻伤的成因、症状、预防措施及急救方法,旨在提高公众的警惕性,共同抵御这一冬季“隐形杀手”。

一、低温的危害:不仅仅是寒冷那么简单

低温环境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体温调节失衡,当环境温度低于人体核心温度(约37℃)时,人体会通过血管收缩、颤抖等方式来减少热量散失,试图维持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且持续时间较长时,这种生理调节机制会逐渐失效,导致体温下降,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

1、冻伤:最直观的低温伤害,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苍白、麻木、硬结等症状,严重时可能造成组织坏死。

2、低体温症:当体温降至35℃以下时,会引发低体温症,初期表现为寒战、精神错乱、行动迟缓,若不及时救治,可致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3、心血管疾病:低温环境下,血管收缩可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4、呼吸系统问题:寒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5、免疫系统下降:低温环境下,人体免疫力降低,易感染各种疾病。

二、冻伤的成因与症状

冻伤是由于人体组织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中,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损伤和代谢紊乱,其成因主要包括:

暴露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的时间越长,冻伤风险越高。

警惕冬季隐形杀手,低温与冻伤的隐形威胁

湿度与风速:高湿度和强风会加速体表热量散失,增加冻伤风险。

衣物保暖不足:穿着单薄、潮湿或不透气的衣物,无法有效隔绝寒冷。

个体差异:婴幼儿、老年人、贫血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因身体机能较弱,对低温的耐受性差。

冻伤的症状按严重程度可分为四度:

一度冻伤:皮肤红肿、疼痛、麻木,一般数天后可自愈。

二度冻伤:皮肤起水泡、感觉丧失,需数周至数月恢复。

三度冻伤:皮肤全层坏死,可能伴有肌肉、骨骼损伤,恢复困难且可能留疤或功能障碍。

四度冻伤:组织严重坏死,甚至需截肢或更严重的治疗措施。

三、预防措施:温暖过冬的智慧

1、合理着装:选择保暖性能好、透气性佳的衣物,如羽绒服、羊毛衫、保暖内衣等;佩戴帽子、围巾、手套以保护头面部和四肢;鞋子应保持干燥并具备良好的保暖性能。

2、保持干燥:避免在潮湿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勤换洗衣物和鞋袜,保持身体干燥可有效减少热量散失。

3、适当运动:在温暖的室内进行适量运动,如瑜伽、散步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但户外活动时需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脱衣导致感冒。

4、饮食调理:冬季应多食用温热性食物,如姜、葱、羊肉等,以增强体质;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因干燥引起的皮肤皲裂。

5、特殊人群照顾:对婴幼儿、老年人及体质较弱者应给予更多关注和照顾,确保他们有足够的保暖措施和营养支持。

6、定期检查:特别是对于有慢性病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寒冷天气的影响。

四、急救知识:关键时刻的“温暖之手”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冻伤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迅速脱离寒冷环境:将患者移至温暖处,解开湿冷衣物以促进血液循环。

局部复温:对于未破损的皮肤冻伤,可使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或温软毛巾轻敷患处(避免直接用火烤或热水袋),复温过程应缓慢进行以防止组织损伤加重。

保持干燥与清洁:用干净的纱布轻轻包裹患处以保持干燥,避免感染,对于已破损的皮肤应就医处理。

观察与就医: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尽快就医;对于严重冻伤患者(如三度及以上),应立即送医治疗并告知医生病情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等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通江百科网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问题备案号:沪ICP备2023034348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