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文章正文

日本战败投降后,曾在东北留下了12万日本女人,最终都去了哪里?

问答 2024年12月18日 12:17 14 殷嫒

日本战败投降后,曾在东北留下了12万日本女人,最终都去了哪里?

2008年,台湾地区上映了一部经典爱情电影——《海角七号》,这部影片当时在海峡两岸引发了广泛讨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部影片涉及了一个六十多年前的敏感事件——日本战败后从台湾撤侨。 事实上,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兹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之际,滞留在海外多地的日本人约有660万之多。 其中既包括300万左右的日本军人,也包括360万左右在过去数年中移居中国、东南亚等地区的日本侨民,其中滞留在中国大陆的日本人约有260万左右,其中有半数左右在我国东北地区,另外滞留在台湾的日本侨民也有50万。 因此,尽管日本天皇宣布了无条件投降,但是根据波兹坦公告,如何遣返这数百万滞留海外的日本侨民成为了战争留下的顽疾,当然,这其中还包括那些投降的日本战俘。 尽管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相继有超过一百万的日本侨民与战俘被从中国东北地区遣返,但是仍旧有不少日本人留在了中国。 据保守估计,仅仅在东北地区就有超过12万之多的日本妇女没有被遣返回国,这还不包括没有纳入统计的儿童,那么,这些日本人最终都去了哪里呢? 想要了解这段历史,还要从当初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移民计划,以及战后的日侨遣返说起。 日本的百万移民计划 事实上,早在侵华战争之前,在日俄战争时期,时任台湾总督的儿玉源太郎就曾经提出过要借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模式,对中国大陆实行“托商贸之名,行掠夺之实”的殖民策略。 到了日俄战争接近结束之际,为了提防沙俄反扑,儿玉源太郎又一次提出了“满洲铁路公司”计划,在该计划中,首次提出了将大量日本人移民满洲地区的构想。 到了1906年7月13日,“满铁公司”正式宣布成立,儿玉源太郎被日本内阁任命为该公司委员长,只不过上任不到十天,儿玉源太郎便暴毙而亡,或许这正是其为后来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所付出的代价。 儿玉源太郎的接任者名为后藤新平,此人先后提出了开发煤矿、经营铁路、移民满洲等举措,其中位于抚顺的西露天煤矿便是在此期间落入日本人手中,而其提出的 “移民东北”计划,则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后来的“二十年百万大移民”的雏形。 如今回头看日本的“满洲移民”计划,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的移民是在日俄战争结束之后,“九一八事变”之前。这个阶段日本政府的移民还假借水稻种植考察的名义,在大连、旅顺等地开展早期的移民示范据点。 然而由于当时的旱灾以及虫灾等原因,导致最初的农业移民无果而终,后期又由于张作霖所代表的东北当局极力抵制,导致早期的移民计划宣告破产。 尽管如此,在此期间内,还是有不少日本专业技术人员来到了我国东北地区,主要负责煤矿、铁路等工业生产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为后期日本的大规模移民做好了铺垫。 日本“满洲移民”计划的第二阶段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前,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移民可以简称为“武装移民”阶段。 1932年2月,日本关东军先后制定了《日本移民纲领》《屯田兵制移民草案》,旨在对满洲地区发动“武装移民”,最初的构想是通过屯田制的方法在十年内移民一万户。 在当时的日本内阁看来,与其军事上长期镇压满洲,不如武装移民获得永久定居更为彻底,到了同年10月,日本内阁甚至喊出了“50年内移民满洲500万人”的疯狂口号。 最早一批的武装移民主要来自日本长野、青森等11个县,这些地区的日本人不仅有较为丰富的农作物种植经验,而且身体素质与受教育水平都较高,并且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下。 首批武装移民于1932年的10月份抵达了佳木斯,自此拉起了日本武装移民满洲的序幕,一直到1936年年底,累计武装移民超过1800户,侵占满洲地区耕地多达上万公顷。 第三阶段的移民则开始于“卢沟桥事变”,截止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此阶段移民可以统称为“国策移民”,也就是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 该计划案中,正式提出在未来二十年内,将500万日本人移居中国东北的构想,并妄想实现“日满不可分”的人口结构,毫无疑问,这是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痴心妄想。 该移民计划案在1936年8月被列入日本的“七大国策”之一,并成为了当时“伪满洲国”的基本国策,正因如此,此阶段移民才被称为“国策移民”。 在此期间,移民至满洲的日本人年龄阶段呈现年轻化发展,其中日本政府还组建了由20岁以下的青少年组成的“义勇军”,并计划将他们培养成为开拓骨干。 数据显示,在此期间由日本国内移民至满洲地区的青少年达到了十万人左右,这些青少年很大一部分成为了关东军的预备兵源。 当然,在此期间也有大量的女性家属从日本移民到了满洲地区,虽然具体数字不详,但粗略估计也有数十万之多。 日本军国主义移民的最后阶段便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直到日本战败投降之前,在此期间由于日本国内劳动力吃紧,因此移民组成中女性占比较大,但是整体上呈现下降状态。 事实上,此阶段移民至东北地区的许多都是老弱病残,因为这些人在日本国内已经没有生存竞争能力,只好来到我国东北地区抢占资源,这一阶段的移民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转移国内矛盾与压力的载体。 经过上述四个移民阶段,截止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滞留在中国境内的日本人已经达到了数百万之多,那么,这些日本侨民、战俘是如何被遣送回日本国内的呢? 中国的三年遣送计划 根据《波兹坦公告》精神,在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美国、苏联等国家共同磋商如何解决滞留在海外的日本侨民、战俘的问题。 在1945年10月25日,中国与美国双方在上海正式确定了日本侨民、战俘遣返的初步方案,计划在五年时间内,按照先军人后侨民、先关内后关外的原则,分批将滞留在中国境内的日本人遣送回国。 其中由中国政府负责将日本人集中运输到广州、上海、烟台、青岛等港口,再由美国政府组织船只负责海上运输。 事实上,之所以制定了长达五年的分批遣返计划,主要受限于当时滞留在国内的日本人数量太多,以及战后国内百废待兴的实际经济状况。 首先,将数百万的日本人统一调度到上述的港口地区,对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政府来说本身就力不从心。 无论是在人口的征集、运输方面,还是在物资、后勤保障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更不要说对于这数万人在港口地区如何安置等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更何况但是日本天皇虽然宣布了投降,但是仍旧有少部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接受这个事实,部分人甚至仍旧在中国大陆实施地下破坏行动,这也给遣返计划带来了阻碍。 除此之外,当时国民党政府正疲于国共内战,对于遣返日本战俘、侨民的计划自然心不在焉,这也在无形中延缓了整个遣送计划的实施。 无论如何,在1945年10月20日,第一批被遣返的日本侨民从天津港出发,竟塘沽乘船返回日本,正式拉开了中国遣返日本侨民的序幕。 之所以优先遣返日本军人,这也是根据《波兹坦公告》的精神,以及日本政府方面的要求,毕竟对于战后的日本而言,更需要这些青壮劳动力回国建设,而老弱病残则被留在了后面。 至于先关内后关外的计划,则主要考虑到东北地区日本侨民数量居多,而且历史渊源较为复杂等原因。 到了1946年6月,除了东北地区外,已经有半数以上的日本侨民被遣返回国,为了加快进度,中美双方再次商议,决定通过减少遣返人员行李的方法,以此增加运输效率。 尽管如此,对于东北地区而言,遣返任务仍旧最为繁重,直到1949年才告一段落。 在此期间,如何安置这些滞留在东北的日本侨民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东北地区多地建立了日侨日俘管理所,并在沈阳、长春等地设置了待运输集中营。 其中,葫芦岛是东北地区遣返日本侨民的转运港口,在此后三年时间内,有超过一百零五万的日本人经由葫芦岛遣返回国,史称“葫芦岛百万日侨大遣返”。 尽管如此,从日本政府后来公布的数据来看,仍有超过十二万的日本女性没有返回本土,那么,这些滞留在中国东北的十二万日本女人的结局究竟如何呢? 没能回国的日本人 从后来调查的数据显示,这些留在我国东北地区、没能遣返回国的日本女性,其中超过半数以上或已经死亡。 事实上,早在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之际,许多在华的日本女性就遭到了关东军的迫害,由于当时局势过于混乱,很多关东军的家属都被命令集体自杀,不服从者则“被自杀”。 在佳木斯桦川县,就曾记载了超过1600名关东军的家属被关在二十多间房子中,被用机关枪扫射而死。 之所以出现这种自相残杀的情况,与日本民族长久以来的“耻感文化”密不可分,在许多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看来,与其承认失败回国,不如战死异乡,这种想法虽然无法被人理解,但的确在特定历史时期存在。 除了被关东军屠杀,更多滞留在东北地区的日本人则在集体逃亡过程中或是冻死,或是饿死,更有不少患病而亡,其中女性占据了绝大部分。 因为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初,很多日本侨民认为自己将被中国政府关押,甚至会被中国老百姓报复,毕竟在过去多年里,这些侨民实际上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帮凶,他们自然意识到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罪恶,因此才负罪潜逃。 然而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战后环境过于错综复杂,再加上正值冬季等气候原因,导致许多逃跑的日本人倒在了沿途,这是战争带来的另一种伤害。 当然,除了上述等原因死亡的日本侨民,许多日本女性之所以没有回国,原因便是其已经在中国组成了家庭,其中不少都嫁给了中国男人。 在新中国成立前期,东北部分地方便存在一个中国男性娶了两、三名日本女性的情况,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滞留在东北地区的日本女性选择加入了中国社会,比较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当年解放军四野医院里,就有半数的医务工作者是日本女性侨民。 还有部分日本侨民,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成为了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一分子,并长久在中国定居下来。 当然,之所以有如此多滞留在中国的日本侨民能够在中国安居乐业,主要原因还是中华民族宽厚仁慈的包容精神。 要知道,那些滞留在东南亚或西伯利亚地区的日本侨民,不但要在当地从事拆除工事这样的体力劳动,像许多滞留在菲律宾的日俘日侨还遭到了无情地屠杀。 时至今日,虽然历史早已经翻到了新的篇章,但是历史的记忆仍旧刻骨铭心,世界各民族唯有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才是长久之计,否则只会给彼此带来无尽的伤害。

通江百科网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问题备案号:沪ICP备2023034348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