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闭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10月8日,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圆满收官。
前不久,成都举办了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大运会),回望去年,北京携手张家口共同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3届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再向前追溯,近年来,我国相继举办了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京青奥会、武汉军运会等多项大型体育竞赛活动。这些活动在国内和国际均受到广泛关注、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大型赛事的安全保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是重大体育赛事必须坚守的底线。“简约、安全、精彩”的六字方针也已成为共识。面对接连举办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如何做好其安全保障工作,有哪些经验做法能复制、可推广到其他大型群众性活动项目,这些值得广大应急管理工作者深入思考。
本期主题聚焦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邀请北京、成都、杭州等地参与赛事安保工作的地方应急管理、消防救援、体育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以及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之道。
1.赛事安全
大型体育竞赛活动一般是由权威体育组织(国际奥委会、洲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家体育最高组织机构)主办,某个国家、地区、城市为主承办,集合多个单项(或某一类型及某一单项),参赛人员众多、竞争程度激烈、关注程度较高的运动竞赛活动。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亚洲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国际田径锦标赛、世界杯足球赛、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等等。本刊将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保障分为赛事本身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总结。
北京奥运会:“以竞赛为核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以竞赛为核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原副主任彭维勇在介绍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全保障工作时,首要介绍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确立的基本运行模式。
据了解,该模式既不同于我国以往完全通过政府组织大型体育赛事的传统做法,又不同于往届国外奥运会采用公司化运作的组织方式。这种模式是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优势,落实奥运场馆运行惯例的一种创新模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合了往届奥运会举办国组织管理模式的先进经验及国内竞赛委员会式的竞赛组织工作经验,对场馆运行模式进行了应用与发展。这种模式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建,在此后的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今年的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均采用了该模式。
“这种运行模式概括了做好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安全保障工作的基本思路。”彭维勇介绍,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安全主要包括竞赛组织安全、城市运行保障安全、场馆运行安全三方面。
从场馆运行安全方面来说,彭维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场馆运行安全为例,提出需要注意以下相关事项,谨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一是火灾事故。体育场馆属于典型的公众聚集场所,场内人员较多,建筑空间庞大,有着天然的易燃烧条件,必须警惕火灾事故。
二是踩踏事故。奥运会等大型体育竞赛活动举办期间,由于人员密度大,需要疏散的时间长,一旦发生意外,容易出现人员拥挤的情况,从而导致踩踏事故的发生。
三是坍塌事故。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场馆内的临时设施多,特别是临时帐篷、临时看台等,这些临时设施一旦发生故障,容易引发坍塌事故。
四是高空坠物。要密切关注场馆的高层平台边沿处,仔细检查围挡物、放置物是否有脱落风险,并对可能脱落处进行加固,避免高空坠物造成的危险。
五是设备运行事故。要警惕因场馆变配电设备故障、停电、体育设备设施设置维护不当等导致人身伤害事故。
六是通信堵塞事故。要防止大型体育竞赛活动举办期间,由于人流聚集、瞬时流量过大而造成的通信堵塞。
七是交通事故。要防止因通行组织失当等原因造成交通堵塞等事故的发生。
八是餐饮相关问题。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场馆内的餐饮布点要和观众的数量相匹配,防止出现因餐饮布点不科学、数量少等,出现就餐排队拥挤等现象。同时要注意防止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场馆内供应的食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九是极端天气。要警惕突然刮风下雨等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风防雨防寒等天气变化应对措施。
十是反恐事件。要警惕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场馆内发生各类突发恐怖暴力事件。
十一是伤员救治问题。要关注运动员和观众及其他人员在大型体育竞赛活动期间的健康问题,做好及时有效救治伤员的准备。
十二是疫情问题。要做好大型体育竞赛活动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这个问题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特别值得关注,也积累了“闭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经验。
针对上述可能发生的问题,彭维勇介绍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应对经验。
一是建立场馆运行应急预案。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前,大到场馆大型设施、变配电设备,小到观众座椅上的螺丝钉,有关部门针对所有可能发生问题的风险隐患点都建立了应急预案。根据这些预案不断进行演练,并针对演练暴露出的问题整改完善,形成闭环管理。
二是建立场馆运行安全保障团队。2008年北京奥运会由各场馆业主单位招聘清废合同商服务团队,负责实施场馆内的各项清废工作,形成了一项成功经验。在此后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得以应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建立了场馆设施设备、环境绿化、医疗、材料供应等专业化的团队,为场馆运行安全提供保障。场馆内外保障团队落实了“手拉手”工作机制,做到场馆内外无缝对接,突发事件快速处置。
三是建立了场馆运行指挥体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指挥体系。指挥体系承担了信息汇总、指令发布、指挥调度的职能,做到了对整个赛事的总体调度、问题追踪和综合协调。
四是建立了场馆运行安全培训机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各个岗位的场馆运行维护人员都进行了相应的培训,使得所有人员都清晰明了自己岗位的安全职责。
五是建立了问题纠纷解决机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探索出了一套问题纠纷解决机制,为合同商及保驾团队人员解决了服装、就餐、交通等生活实际问题。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关键环节的细节追求,堪称精益求精。据彭维勇介绍,为了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升旗仪式万无一失,有关部门除了给升旗装置设置双回路供电系统以外,还加装了一个机械升旗装置,安排保障人员随时待命。一旦原定的电力升旗装置出现故障,保障人员立即通过机械方式升旗。
万无一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追求的目标。正是这样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让这届奥运会成为中国人民刻在心里的集体记忆,也被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称赞为“这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全要素风险评估、逐领域会审研究、逐风险对接握手
1,5,1,52……在介绍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风险管理工作时,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救援协调与预案管理处处长姜波抛出了这样一组数字。
“1”是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安全保障工作,北京市应急管理局选派精干力量,牵头组建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工作部、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风险管理业务领域”(即工作专班),围绕防范化解开闭幕式各类风险制定了1个《风险防控与预案编制技术方案》,明确开闭幕式运行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技术标准和应急预案编制指引,并持续加强相关培训。
“5”是累计开展5轮次风险评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4场仪式平均间隔仅12天的情况下,坚持每场重要仪式前至少完成一轮风险防控与预案修订,每轮均实施全要素风险评估、逐领域会审研究、逐风险对接握手。经过系统全面风险控制与更新,场馆运行风险由首轮的236项,化解消减至105项,动态精准管控了各类风险。
“1”和“52”是指工作专班在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领导下构建了“1+52”应急预案体系,统筹各领域风险评估情况,编制1个场馆运行团队《总体应急预案》,组织指导场馆团队各业务领域编制完善《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等52部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并不断完善开闭幕式应急预案体系,实现“一风险一预案”的全面覆盖。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重点保卫处的檀旭龙则从消防的角度,介绍了围绕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本身安全开展的工作:
针对核心场所——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构建了“总分总”的运行调度体系,执行每天一调度、每天一分析、每天一通报的“三个一”要求,确保队伍时刻做好应急响应。
针对涉奥场馆——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从全国抽调消防救援人员组成实名制场馆团队,针对涉奥场馆的消防设备设施、燃气、电力、重点风险点位等进行了体检式检查评估,落实相应的安全防控措施。
针对涉奥场馆周边——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将场馆周围1000米范围划定为重点保卫区,开展全面摸排。建立了基础和风险隐患清单两本台账,做到基础情况全掌握。在冬奥会开幕式前,涉及的相关隐患全部整改到位。在赛事进行期间,为了保障涉奥场馆周边不发生起火冒烟事故,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实施“隐患动态清零”专项措施。针对涉奥场馆周边的食品供应、电力、水务、物流等重点服务保障单位,实施“六个一”专项措施,即一次风险评估、一次隐患自查自改、一次设备设施维护测试、一次安全告知、一次油烟道清洗、一次全员培训。
针对开闭幕式专场场所——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派出专门团队驻场,持续跟进国家体育场(以下简称“鸟巢”)等专场场所的消防安全保障工作。根据“鸟巢”的膜结构,实行“膜结构上盖不燃材料”专项措施。团队将“鸟巢”内部及外围划分了大中小若干个网格,明确开闭幕式工作人员、舞美人员、公安武警的执勤人员落实网格化管理,采取联勤联动一体巡控,确保所有风险可靠管控。
成都大运会:预防为主、防救协同
“今年,我们成都举办的这届大运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两次延期,前后历时4年终于成功举办。”提起今年成都大运会的安全保障工作,四川省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安全总监盛英聪十分感慨。
据悉,围绕着赛事本身安全保障工作,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坚持预防为主、防救协同,全力确保赛事活动安全。
一是开展风险辨识管控。牵头组建由建筑结构、消防、防汛、地震等27名专家组成的开闭幕式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组,入驻开闭幕式运行中心,专职负责风险和应急管理。为解决“风险想不到、隐患不会查”等问题,组织开闭幕式运行场馆51个工作组,开展5轮安全业务培训。聚焦灾害事故、公共卫生、突发险情等5大类风险,实施3轮滚动排查、辨识和评估,累计辨识1221项风险。对不能完全化解的617项风险逐一编制应急处置卡,通过“管控一批、消除一批、降级一批”等措施,确保风险精准防控到位。
二是加强专业指导检查。成都市积极协调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和中国地震局领导带队,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先后7次指导大运会风险防控、消防安保、防灾减灾、焰火燃放等重点工作。联动四川省安委办组建“百人专家团”,对开闭幕式运行场馆、大运村、主媒体中心和赛事场馆,全覆盖开展安全、防汛、应急检查,发现整改隐患问题366项。组织应急管理部焰火专家踏勘选定新津区、邛崃市2家烟花爆竹仓库储存焰火产品,会同焰火专班3次优化焰火燃放方案,科学设置焰火燃放卡具等设备,确保大运会开闭幕式焰火成功安全燃放。
三是加强应急应对准备。成都市应急管理局指导编制了赛事总体预案、专项预案、赛事场馆“一馆一案”的“1+92+N”应急预案体系,以及开闭幕式极端暴雨、雷电、大风等5类极端灾害性天气应急行动方案,开展应对极端暴雨、地震等“桌面推演+实兵拉动”演练。首创提出赛事期间地震应对策略、避险措施,在赛事场馆、大运村等全覆盖设置5500余个避震疏散标识。按照“常态、应急、极端”与“县级主体、市级增援、省级支援”要求,制定应急救援力量部署方案,开设开闭幕式运行场馆、大运村、龙泉山森林公园等4个前方指挥部,组织电力、工程、通信、抽排水等400余人的专业救援队伍前置布防。统筹协调消防、军队、专业、社会、基层和专家3610支3.6万人救援队伍备勤,平稳快速处置积水、抢修、排险等1133起。
成都市龙泉驿区作为成都大运会开幕式重要赛事承办地,“一场三馆”、大运村、主媒体中心所在地,是成都大运会的主战场,也是安保任务最重的赛区。成都市龙泉驿区应急管理局局长王永忠介绍了龙泉驿区在赛事本身安全保障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
在场馆安全隐患整治方面,龙泉驿区落实各方责任,做到问题清单式整改销账。该区以涉赛场馆、开幕式主场馆、大运村等为重点,与四川省、成都市相关部门联动,排查整治174项安全隐患问题。赛区组织应急管理等部门对开幕式场馆、主媒体中心及9个竞赛场馆逐一进行隐患排查,形成问题清单,由区级部门牵头,场馆业主和场馆中心负责限期整改销账。赛事期间共发现并整改建筑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安全、能源安全、供排水安全、消防安全6大类问题700余条,保障各场馆安全有序运行。
在赛事应急预案管理方面,龙泉驿区积极认真开展风险辨识、应急预案编制推演。为进一步完善赛事应急预案,龙泉驿区应急管理局针对各场馆和赛事酒店普遍存在安全风险辨识不到位、未进行安全评估、总体应急预案缺失等问题,督促各场馆和赛事酒店认真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并按要求形成安全评估报告。同时,指导场馆和赛事酒店结合风险辨识结果,编制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及地震、防汛、火灾等专项应急预案40余个,反复桌面推演,并根据推演结果进行修订完善。
杭州亚运会:智能化防控措施亮点频频
9月19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藻溪小学,学生们为即将开幕的杭州亚运会送去美好祝福。中新社发胡剑欢摄
按照浙江省统一部署,无论是打好安全风险防范化解主动仗、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除险保安”排查整治行动,还是《浙江省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实施方案》,都将杭州亚运会举行的时间节点纳入工作时间要求。省安委办对每轮次晾晒排名靠后的5个县(市、区)分管负责人和相应行业部门分管领导开展约谈,倒逼整改责任落实。亚运会举办期间,则责任到部门、到人员,驻点督导,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平稳有序,营造亚运安全氛围。
本刊记者在杭州采访发现,为保障杭州亚运会赛事本身安全,除消防救援队伍进驻亚运村外,进一步增加智慧设备应用,提升竞赛场馆消防保障能力,萧山区通过高位火点监控摄像头搭配其他消防监控设备,构建全覆盖的智慧消防系统,实现火警现场全态势感知、秒级预警、多级联动。同时,该区积极推广智能充电桩和联动式独立烟感报警器安装,全面提升消防安全智能化水平。
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亚运安保平台项目则按照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要求进行建设。该平台以GIS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新技术,努力形成“数据采集自动化、物联数据标准化、单位管理精准化、分析研判智能化”的消防信息化支撑体系和“一体化、全覆盖”的亚运安保工作体系,全面提升亚运安保工作中的社会火灾防控能力、社会单位管理能力和重大安保管控水平,形成“安保指挥调度灵活化、安保资源汇聚智能化、火灾防控排查社会化、安保力量调度可视化、安保任务调派场景化、预警事件感知自动化”的安保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2.城市运行安全
城市运行安全,是大型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举办了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北京市、大运会的成都市和正在举办第19届亚运会的杭州市又是怎么做的呢?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18万人护卫城市运行
据悉,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工作,赛事期间,北京有18万保障人员值守在城市运行各领域。为确保赛事期间指挥调度工作高效运转,北京市相关部门建立了会商制度、点名制度、应急响应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值班制度等指挥调度机制,建成了闭环外城市运行服务保障体系,闭环内外联动对接,并加强京冀两地统筹协调,形成兜底“一张网”。同时持续开展实战演练,组织开展全要素应急演练11次,各市政专业企业、相关辖区政府组织专项演练539场次,查隐患、堵漏洞、强弱项,为赛时保障和应急机制高效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重点保卫处的檀旭龙告诉记者,在城市运行保障业务方面,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受北京市委市政府、应急管理部和国家消防救援局统一领导,依托属地政府落实联防联控。
一是强化专项整治。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联合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部署开展了“护航冬奥百日攻坚十大专项行动”。针对城市运行保障业务涉及的高风险场所和薄弱环节,采取全过程看护、全时段巡查等措施,落实全社会面拉网排查和智慧化防控。针对全市范围内的107个重点村落实专项整治部署,对村民的自建房开展全面评估,做到一栋一表、一户一表、一村一表。
二是规范执法。通过落实“全口径双下达双考核”,压实各行业各领域部门的消防安全责任。针对人员密集场所、物流基地场所、施工现场,进行分波次集中整治,加大了执法力度。
三是强化群防群治工作力度。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启动社会面联防联控机制,在开闭幕式等重点时段,将所有消防监督员全部派驻到街道乡镇一线。此外,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统筹调度全市的群防群治力量,在全市一共划分了4.4万个实名制网格,开展防火巡查,并着重强化社区、村一级的微型消防站和小型消防站的联勤联动工作,夯实各项群防群控基础。
成都大运会:治本攻坚群防群治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在成都方面,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安全总监盛英聪和成都市龙泉驿区应急管理局局长王永忠也向记者介绍了大运会期间,成都市城市运行的安全保障相关经验。
盛英聪告诉记者,为守牢城市安全发展底线,成都市坚持治本攻坚、群防群治。
一是实施集中整治行动。成都市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迎大运·保安全”集中整治,全市检查点位36.3万个,排查整治问题隐患18.2万项,治理重大隐患532项,立案调查1219起违法行为,整顿企业200家。举办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城乡消防、餐饮燃气、有限空间、粉尘涉爆等12个行业领域14.4万名重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专题培训,提高排查风险隐患能力。
二是实施智慧应急行动。成都市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统领,打造大运会城市侧安全保障应急场景,建立核心区(500米)、管控区(1公里)、缓冲区(3公里)风险管理和预警响应机制,对开闭幕式运行场馆、大运村、赛事场馆周边261家危化企业、414公里地下燃气管网、17956栋高层建筑风险实施监测预警和闭环管控。
三是实施下沉包保行动。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部门联合成立督导组,对16个市级部门、23个区(市)县开展26天下沉驻扎式督导,排查问题隐患985项。对排查发现的问题隐患实行每日通报研判、督办整改、动态清零。督促指导各区(市、县)、市级重点部门全部下沉包保排查,整治问题隐患2.7万余项。建立市、区(市、县)、镇(街道)干部包保责任制,依托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推动3.7万余名应急力量下沉网格,排查风险隐患、开展安全宣传。
据成都市龙泉驿区应急管理局局长王永忠介绍,为保障大运会期间城市运行安全,龙泉驿区应急管理局首先建立健全了协同联动机制。一是推动成立了区安全防灾应急指挥部,制定实施“1+10+N+2”工作运转机制,统筹抓好大运会期间全区安全防灾应急工作。二是成立区应急管理局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制定区应急管理局大运会任务分工清单,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挂图作战,坚持日、周、月报等制度,把工作压实到了最小单元。
其次,龙泉驿区应急管理局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在大运会安全保障方面,认真贯彻实施《成都大运会龙泉驿赛区城市安全稳定工作方案》,从严落实提级管控措施,督促区级重点行业部门对重点企业蹲点式巡查检查,派出检查组2015个,检查点位17079家次,排查隐患1689个。在安全生产方面,扎实推进“迎大运·保安全”集中排查整治行动,排查整改问题隐患15000余个,强化跟踪督办,实现隐患动态“清零”。在防汛减灾方面,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2400平方米,储备救灾物资32类30815件。督促区级相关部门和街镇严格落实紧急避让措施,加强全区37个易积水点、32个山洪灾害危险区、3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全监测,整治涉赛场馆周边防汛隐患77个。在森林防灭火方面,组建赛区森林防灭火专班,督促各级领导严格落实包保责任。20个森林管护站、146名森林管护员全员上岗,40名森林消防人员靠前驻防。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全区森林火灾形势总体稳定。
再次,切实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监测预警,加强会商研判,落实短临预报,有效应对了极端高温、强降雨、大风雷电等天气;围绕大运会制定42项专项预案,开展24次桌面推演、3次压力测试、172次实战演练,并及时复盘总结,全面优化完善;严格大运会期间值班值守,加强省市抢险救援联防对接、协同作战,组织全区184支1600余人专(兼)应急力量和省市前置应急救援队伍325人全员备战。
王永忠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畅通协同联动机制。赛前、赛中,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对运动员村、开闭幕式场地、涉险场馆等开展全面风险隐患排查,建议由一个部门牵头,多部门协调,交办、整改、反馈、复查、管控,形成闭环管理。从而避免因各部门人员交叉、权限各异、责任主体多,造成工作重复、责任悬空。二是进一步优化应急预案体系。各场馆中心、各部门、各专班应提前谋划、科学制定并及时修改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做到一场馆一预案、一项目一预案、一比赛一预案,组织专家研讨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有针对性开展演练,及时查漏补缺,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可适用性和实效性。三是进一步做好特殊时段管控措施。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期间,建议对重点行业、高危企业全面落实特殊管控措施,安全监管责任主体全员下沉一线,蹲点式巡查督导,督促其全面、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杭州亚运会:多地携手落实落细
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赛时运行指挥体系的组织架构涉及主办城市杭州、5个协办城市的88个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和33个非竞赛场馆,数量比同时期其他赛会都多,工作涉及中央、浙江省、杭州市、协办城市及场馆所在的区县等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工作涉及的主体多、层级多、部门多,纷繁复杂。
针对由此可能产生的多头管理、分工不清、对接不畅、任务拖沓等情况,杭州亚组委认真研究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南京青奥会等赛事的风险管理经验,由组委会专门部门组织开展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各个赛时场馆团队、专项工作团队、运行总指挥等负责内部风险管理工作,并积极与城市运行保障机构、浙江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对接内外接口,建立覆盖全流程的风险防控体系。
为全力护航保障亚运会胜利召开,肩负亚运会保障协调组办公室职责的浙江省应急管理厅,优化组织架构,梳理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问题销号3张清单,建立工作例会、清单管理、闭环督导3大机制,基于“防汛防台在线”开发亚运保障指挥平台,初步建成横向覆盖14个省级成员单位,纵向贯穿省市县和56个场馆的一体化指挥系统,强化实战实效和指挥协调;统筹协调抓好环境质量、无线电安全、气象服务、电力供应等各项综合保障任务,高质量开展一系列压力测试,圆满保障亚运火种采集仪式、亚运场馆测试比赛顺利举行;抓好抓实应急保障工作,检验亚运应急保障工作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
此外,杭州作为亚运会主办城市,在全市开展“逐园、逐楼、逐企、逐户”细致排查,分阶段建立底数、隐患、责任“三张清单”。截至目前,杭州市动态摸排亚运场馆周边500米范围企业6483家、1000米范围企业11910家。毗邻杭州的湖州市吴兴区,将煤气公司送气员工化身为兼职“安检员”,给商户、居民送气时必带检测装置,免费为20万余户做燃气安全检测。
3.赛事风险须“极限”思考
2021年5月22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高危害天气,酿成21人不幸遇难的惨剧。这场惨剧虽然已经过去两年多时间,但依然在不断引发社会的关注、追问和反思。
在探讨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时,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石勇以该事件为例,指出对赛事中的安全风险一定要按照最全面、最极端的情况进行思考、排查,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
石勇认为,该赛事的风险来源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人的风险。参与人风险意识缺乏,赛事举办机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二是物(装备)的风险。防风保暖装备未列入强制装备清单;赛道补给点设置不合理;未采取加强和改善通信条件的措施,最危险的时刻和地段通信联络不畅。三是环境的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大风、降水、降温的高影响天气;社会环境风险:赛事组织管理不规范、安全监管措施不落实、救援力量准备不到位、安全保障条件不充分。
石勇对这些风险要素对赛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一是高危险性。此次天气过程的气温、降水、平均风力均未达到极端天气事件标准,但对百公里越野赛是一次高影响天气。二是高暴露。防风保暖装备多未携带,大部分参赛者暴露在低温天气中;最难最险的赛段未设置医疗救助和补给点,高强度暴露;救援不及时,长时间暴露。三是高脆弱性。参赛者和组织者风险意识薄弱,从而造成赛事安全保障工作组织管理不规范、监管措施不落实、救援准备不到位、安全保障不充分。
石勇说,体育赛事风险特征主要包括专业性强、危险性大、时效性强、影响力大等五个方面。要做好体育赛事风险管理,需要尽可能地识别体育赛事过程中潜在的、对体育活动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事件,对它们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当这些不确定事件发生时应采取的应急计划,采取措施使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或者使其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对于如何做好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石勇也提出了五项对策与建议。
一是创新协同治理机制,落实体育赛事活动风险管理政策。积极响应中央、地方体育赛事活动风险管理政策,全方位压实属地政府,赛事主办、承办、执行等多主体责任,化解风险防范事故,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体育事业安全稳定发展。加快体育各级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协同治理、层级联动。建立体育、公安、卫生健康等多部门对商业性、群众性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或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地方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真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体育赛事活动风险管理政策,建立健全赛事活动风险管理机制,做好赛事风险防范工作培训,增强赛事活动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提升极端情况下化解风险的能力,从而推动体育事业向上前进、向好发展。
二是规范赛事运营制度标准,建立体育赛事风险监管体系。完善各类体育赛事工作程序指南和组织工作要求,规范安保、医疗急救、竞赛组织、选手服务等实施方案。综合服务、特色、规模、安全等级等标准,制定可操作的体育赛事活动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及分级管理体系,科学评定体育赛事风险,提高体育赛事风险的应对能力。建立体育赛事安全监管体系,制定体育赛事医疗急救和保障的行业标准,合理设定各种规模体育赛事医疗点、补给点、应急处置力量配置,进一步提高赛事现场应急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推出体育赛事专项保险,为赛事和赛事参与者“保驾护航”。
三是加强赛事风险动态监测,全面提升安全防控预警水平。借助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历史灾情资料、舆情系统及第三方调研情况等,科学评估体育赛事风险。增强安全监测投入,建立大型体育赛事风险评估制度,强化基于举办地的体育赛事风险动态监测,加强赛事风险预警,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安全责任和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企业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重点企业业务水平评价的动态管理,对不合规、不合法和不安全的企业采取限期整改提升、勒令停业整顿等措施,保障体育赛事安全。
四是规范赛事风险培训,增强赛事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赛事举办方应坚持系统观念,全面认识、有力应对体育赛事安全方面的重大风险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维护体育赛事安全秩序,防止体育赛事活动中的不良事件演变成“黑天鹅”和“灰犀牛”。加强赛事参与者风险意识教育,提升安全素养。参赛人员参加极限运动或在体育赛事中挑战自我、追求突破,政府部门和举办方应尽到告知和宣传的义务,引导参赛人员树立敬畏自然、尊重科学、珍重生命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极限运动存在的风险,做好应对突发状况、极限状态应对的心理准备、物资准备,最大程度规避赛事运作的风险。
五是开展体育赛事风险研究,推动风险管理流程常态化。牢牢守住体育赛事安全风险的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展体育赛事风险的系统研究,推进我国体育赛事平稳、有序、健康发展,不断提升体育赛事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科学构建以体育赛事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管控为代表的体育赛事风险闭环管理流程,建立健全体育赛事行为规范、防控协同、监督管理机制,形成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体育赛事标准、安全、可持续发展。
对于如何避免白银马拉松事件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彭维勇认为:一是要落实体育比赛管理办法。二是各个体育、赛事协会要制定“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三是赛事承办单位的专业素养、人员配备、技术条件、财务能力、组织能力要与赛事规模相匹配。四是参赛运动员要具备与赛事相匹配的专业参赛水平、风险应对能力。五是要开展赛前培训。通过培训明晓赛事安全注意事项,并在赛前查验运动员的安全装备配备情况。六是要建立熔断机制,确保极端特殊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中止比赛。
不断挑战人类极限是体育赛事的魅力所在,不断将风险隐患降到最低也是其中应有之义。如何科学合理地做好重大体育赛事的安全保障,值得社会各界不断思考、继续探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