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验文章正文

中医治病来得慢?非也!——谈谈中医的速效与缓功

经验 2024年12月21日 13:12 14 奉旭

中医治病来得慢?非也!——谈谈中医的速效与缓功

中医的效果到底来得快不快?这曾经是人们讨论的一个议题,很多人说中医是“慢郎中”,也有很多人反对,说中医对证了,见效非常快。那么,到底中医见效的速度如何呢?其实,我觉得中医该见效快的时候,就要见效快;而该缓缓建功的时候,也不能着急,这是中医的特点。 快:什么时候要见效快呢? 对于急症,中医是必须见效快的。 比如冬天天气寒冷,不断降温,有人为了参加新春的庆祝活动,考虑到自己的形象要美观,不能穿得太臃肿,于是就衣衫单薄地去活动现场了。然后,腹泻呕吐,肚子痛得不得了,完全难以忍受,夜里去急诊,连止痛针都给用上了。 那么,这个时候,中医必须看清病因,然后用温阳的中药下去,比如用理中汤这样的方子,甚至中成药附子理中丸,都可以立刻终止这种情况,其见效的速度,应该如同变魔术一样快。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曾经治疗一个患者,大家都认为是热证,都想用承气汤了,但是李东垣力排众议,认为所看到的热象是假象,而真正的本质是寒证,而且十分危急,于是立刻煎煮大剂温阳之药,结果,药还没有煎好,患者的身体就开始显示出了寒证的特征,手指“青至节”,也就是说手指的颜色开始变青了,古人认为这是重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于是立刻喝药,结果疾病痊愈。 像这种情况,如果不认证准确,不能立刻服药,则危在旦夕。这些情况,如果说仍然要缓缓调理,恐怕是不可能的。 另外,还有一些功能性的疾病,中医基本是可以覆杯而愈的。其实,这种功能性疾病的说法,也是有些不严谨的,严格地说,是病因病机相对比较单纯的疾病,中医的效果是非常迅速的,而且,也必须迅速让它起效。 比如,当年我在读书,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患了早搏,这是西医的说法,其实就是中医所讲的“心动悸,脉结代”。老百姓说的“偷停”。当时我去了我们那里最大的西医医院的心内科的主任,结果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我就无奈回来翻教材,在《伤寒论》教材里抄了炙甘草汤的方子,结果一剂就基本恢复,数剂安然无恙。 我从此对中医才有了信心,学习更加努力。而这个炙甘草汤的方子,后来我无数次应用,对这种气阴两虚型的早搏,也是立竿见影。 这种速效,就是病因病机比较单纯清楚,而这种经方,又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专门针对这种证型的,所以起效很快。而这也是张仲景的经方的特点,就是非常精准地针对了某种证型,而且甚至方子后面的药物加减都非常明确,所以,应用以后,效果很快。这种体会,我相信每一位中医都会有所感受的,自己曾经经历过,就会赞叹古人智慧的了不起。 这样,过去才有“经方不过三”的说法,意思是:用经方,三副药应该有明显的效果,如果三副药仍然没有变化,则要重新考虑思路了。 当然,不仅仅是经方,只要是辩证对头,像这样的疾病,应该都是见效很快的。 但是,虽然这种情况中医起效很快,结果却有两种,一种是患者的病情很轻,您这么一调理,就身体彻底恢复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您为患者解决了暂时的问题,此时,您该想到,患者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它背后还有什么致病的基础没有清除? 所以,在很多时候,中医也是要讲缓效的。 缓:什么时候要讲缓效呢? 这要分很多情况的。比如:病因病机非常复杂的。现在人们生病,往往非常复杂,各种因素交织,什么肝气不舒,气血亏虚,痰湿凝滞,阴阳不调等等,您会吃惊地发现,在很多人身上都攒齐了。我总是说,这得对自己有多不好啊,这么折磨自己。 不过,这样的人确实很多的,往往您见到他(她)的时候,人家自己还在某种情绪中纠结呢,我为何得不到?我为何会失去?为何世界都与我作对?为何我会生病?气死我啦!(是的,前三个问题回答了最后一个问题。) 像这种人的调理,我觉得就是扁鹊再生,也不会让您立竿见影的,需要慢慢来,您就像一个被恐怖分子绑架的人质,身上挂满了定时炸弹,这时扁鹊需要一个炸弹一个炸弹地帮您清除。 而此时,很多患者渴望一个名医,一个方子就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估计,世上并无此法。 正确的调理,是要分清轻重缓急,找出根源,然后慢慢地剥离出错综复杂的问题,逐渐解决。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患者要主动配合,才能慢慢见效。 顺便说一句,那个恐怖分子,很可能就是您自己心中源源不断产生的不良情绪。 还有些情况,是要缓效的,是需要层层递进的。比如患者的气血虚弱,稍微做些调整,就有反应的。 举个例子,一般情况,有瘀血是要活血化瘀的,但是,有的人一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就身体更加难受,这是为何呢?这种情况,一个原因就是气血不足。 比如此人血虚,在血不足的情况下,您强行通它,就如同河道里面没有水,您却非让水要流得快一点一样,此时要先慢慢养血,等血养足了,再活血化瘀,则效果就出来了。 所以,当年朱丹溪治疗一位朋友的腹泻,当他看到此人的身体状态很不好的时候,判断他正气不足,如果不顾身体的状态,一味治疗腹泻,则会留下后患,所以就不动神色地给患者先滋补,辅助正气。但是患者都吓坏了,以为自己要死了,于是和儿子们痛哭,结果邻居听到他们家哭声大作,以为已经去世了,就开始疯传朱丹溪治死人啦!结果,朱丹溪看到患者正气足些了,才治疗腹泻,结果是一药而愈。 还有缓效的情况,就是滋补。很多患者,身体正气不足,需要滋补。这个滋补,并不是马上就可以建功的。首先是因为这样的患者,本身疾病的状态就不是十分明显,而是身体虚弱,或者有些阴阳失衡,这种调理,本身就不会感觉到大的改变,顶多是眼睛感觉不干了,口不渴了,身上有些力气了,这样的描述等等。 所以,这和治疗急症比起来,是非常不同的。所以过去的人说,治疗急症立竿见影,患者心里特别高兴,都称赞医生的水平高,而滋补这种事儿,长期服用,人们也没有什么感觉,所以并不会交口称赞。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人登寿域”,最后却长寿了,但是那可是多少年以后的事情了,人们也不会因此而夸医生的水平高的。 而且,滋补除了症状改变不明显,同时还需要坚持一段时间。 比如补肾、补脾等等,都是需要坚持一段时间的,这些脏器,损害容易,而且损害的时候往往是带着快乐的情绪的,所以显得更加容易,但是,一旦滋补,则非常缓慢。 明代的大名医张景岳,自己患了慢性腹泻,怎么治疗都无效,后来他想,此时与饮酒有关,又与肾虚有关,于是就戒酒一年,然后在这一年里,自创胃关煎这个方子,自己服用了一年,才把这个肾气补足,腹泻也最终痊愈。张景岳自己就是大名医,在滋补的时候,也是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的,可见滋补之不易啊。 此时,患者必须自己清楚,自己的身体的问题,不是一日形成的,解决也是要一定的时间的。 好吧,今天和大家聊了中医的速效和缓功的问题,我写这些,是希望大家对自己情况,有个公平的估量,否则,如果把自己放错了位置,有欲速则不达的,也有舍近而求远的。■ 【来源:罗大伦博士微信号、文/罗大伦】 【延伸阅读】 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 管住嘴、迈开腿、荤素搭配、戒烟限酒……对很多人来说,这些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忠告,早已化为具体的行动,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民健康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我国大健康的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对此深有感触。2016年8月,他参加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这次会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在他看来,这个变化就是更加强调全民健康,是对人们从“能看病”发展到“看好病”“不得病”的需求的回应。    从千年前古人提出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到当下全社会倡导的“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健康理念的转变深入人心。 ▲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第二幼儿园的营养师为孩子们讲解各类蔬菜的营养搭配。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慢性病防控进入国家战略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当前,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其中,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主要原因,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6.6%,带来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预防上多投入1元,治疗就可减少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    “健康中国不应是一个医疗的中国,不是医院越盖越多的中国,也不是病人越来越多的中国,更不是医疗费用越来越高的中国,一定是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说。    “健康中国”的建设,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未病”,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适当的卫生策略,降低慢性病给生命质量带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在慢性病预防和管理上,动作频频。比如,启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目前已建成三批共265个国家级示范区,较好地控制了慢性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出台了针对国民第一死因脑卒中和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政策…… 不仅于此,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如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慢性病防治规划,提出到2020年和2025年,力争30岁到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分别较2015年降低10%和20%。“预防为主”已成为实现“健康中国”的主导方针,进入国家战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毕旭伟为外国留学生安娜(左)讲解经络分布。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健康素养走入千家万户 健康理念的转变,既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做好健康管理、健康维护等疾病防控工作,又需要全社会做好健康促进,把健康知识传递给每一位群众。我的健康我做主,让群众成为维护健康的主人。    9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为60.1%,84.9%的调查对象对口腔保健持积极态度。其中,5岁、12岁儿童因预防口腔疾病和咨询检查就诊的比例为40%、43.2%,比10年前分别上升了60%、27.1%。这说明居民口腔疾病预防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这是全民健康素养提高的一个缩影。我国每五年会做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根据最近一次调查《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我国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为3.2%,比2002年降低3.1个百分点。    2015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了第五次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0.25%,较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增长1.45、0.77和0.46个百分点,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近年来,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在全国铺开,成效显著。由国家层面发起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每日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已覆盖全国82%以上的县区,成为健康时尚标杆;出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根据我国面临的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双重挑战,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膳食指导建议;新颁布《2016版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少油、低盐”的饮食习惯和“少熬夜、不能久坐”的生活习惯正被更多的人接受…… 同时,我国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等政策,提供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健康教育服务,大力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行动部署,2020年,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将达到20%,2030年达到30%。 ▲安徽阜阳清河广场,市民在全民健身日表演轮滑。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全民健身托起全民健康 “今天,你运动了吗?”这是一个值得全民回应的问题。健康中国的实现,需要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从治病到治未病,人人都需要“运动处方”。    刚刚结束的天津全运会,与以往各届不一样。“大体育”“大健康”的办赛理念,在这届全运会上得到全面体现。太极拳、广场舞、柔力球……这些大众健身方式从公园广场走上了全运会开幕式舞台。在“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主题下,大赛增加了19个群众体育项目,上千万人参加了预赛,还首次出现业余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同台竞技的场面。    全民健身是提高人们身心健康素质和健康治理中,最积极、最有效的非医疗干预手段,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基础、前端要地和有力支撑。    据国家体育总局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大幅度上升;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有所提升;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大幅度增加。截至2015年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近200万人。    每5年发布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15年底公布了最近一期国民体质调查结果: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89.6%,比2010年增长了0.7个百分点,且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城乡人群均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乡村人群和女性人群的增长尤为明显。    “近些年,国家通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培养了大批的健身指导员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在科学引导和带动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王陇德说。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城镇社区将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100%。    健康不仅是无病没灾,还包括强健的体魄和愉悦的心灵,让每个人以更好的生命状态实现精彩人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显然,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 【来源:光明日报】

通江百科网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问题备案号:沪ICP备2023034348号-23